12月26日,《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2012版)》(簡稱《CAJ- IJCR》)對外公布,同時2012年度“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名單也新鮮出爐。報告顯示,我國不少非SCI、 SSCI收錄期刊比SCI、SSCI收錄期刊具有更高的被引用次數(shù);同時在上榜的418個期刊中,中文期刊達312個,已成為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國際化期刊。
該項成果由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與清華大學圖書館共同發(fā)布。報告統(tǒng)計對象為我國正式出版的學術期刊,利用Web of Science的數(shù)據(jù),旨在建立健全適合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的文獻調查和科學分析體系。
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杜文濤教授介紹,首屆“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 “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是依據(jù)《CAJ-IJCR》,按2011年度中國學術期刊被SCI期刊、SSCI期刊引用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排序,經(jīng)綜合計算,最終遴選出的TOP5%期刊和TOP5%—10%期刊。其中,科技期刊備選期刊為3533種,由上述方法選出《細胞研究》(英文版)等175 種“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人文社科類備選期刊為680種,選出《經(jīng)濟研究》等34種“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同樣,選出科技類“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175種,人文社科類“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34種,共計209種。
報告表明,我國非SCI科技期刊異軍突起。SCI收錄中國科技期刊127種,在175種 “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科技期刊中,SCI收錄87種,非SCI收錄88種,未進入TOP5%的SCI收錄期刊34種,占SCI收錄中國期刊的28%;在175種“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科技期刊中,SCI收錄17種,非SCI收錄158種;未進入TOP10%的SCI收錄期刊23種,占SCI收錄中國期刊的18%。“上述情況表明,我國已有一批非SCI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達到或超過了SCI收錄的中國期刊?!倍盼臐f。
另據(jù)WOS的JCR報告分析,“2012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非SCI收錄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高于1239種SCI收錄國際期刊,說明我國已有數(shù)百種科技期刊實際已經(jīng)具有相當?shù)膰H影響力。
杜文濤認為,盡管我國人文社科類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指標普遍較低,但人文社科類“2012 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2012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的影響力指標也高于127種SSCI收錄的人文社科類國際期刊,說明我國人文社科學術期刊已具有相當?shù)膰H影響力。同時,兩份期刊榜單分布于50類學科,占全部學科總數(shù)的78%,說明我國多數(shù)學科的學術期刊已經(jīng)走向國際。
“統(tǒng)計分析結果表明,從定量分析的角度看,無論是英文版還是中文版學術期刊,‘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已經(jīng)達到國際中等以上水平,跨入了國際品牌學術期刊行列;而‘中國國際影響力優(yōu)秀學術期刊’也已經(jīng)具備相當國際影響,邁進國際期刊門檻?!倍盼臐f。
“盡管目前中國大陸期刊只有127種自然科學期刊被SCI收錄,1種社科期刊被SSCI收錄,但由此懷疑甚至貶低我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就過于片面?!敝袊鴮W術期刊電子雜志社副社長肖宏表示。
SCI、SSCI創(chuàng)始人加菲爾德在不同場合也反復強調,SCI、SSCI首要功能是為學者獲取學術信息提供快捷路徑,其次才是評價。然而,“唯SCI”“唯SSCI”成為國內科研評價的風向標。
“在很多單位,由于SCI成為判斷和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因此SCI也成為很多科研人員的‘緊箍咒’。”《科學通報》主編、中科院半導體研究所夏建白院士說,該分析報告應該引起科技管理者的重視,讓科研人員從SCI和影響因子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他同時承認,我國科技期刊尚未形成規(guī)模,存在諸多問題,中國的科技期刊要靠自己“走出去”,并探索百花齊放的多元化發(fā)展模式。
與會專家認為,不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導致大量優(yōu)秀學術論文嚴重流失。據(jù)統(tǒng)計,每年外流發(fā)表到國際SCI期刊上的論文多達16萬多篇之巨。有媒體曾報道,英國皇家化學會出版機構每年接到中國的投稿量為3000多篇,而其接到的歐洲地區(qū)包括英國、德國和法國的總投稿量僅和中國相當。
“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得到扭轉,在學術期刊出版領域實質上就是中國一直在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中國出版的學術期刊在國際上很難形成自己的競爭力?!毙ず陱娬{,“因此,要在充分尊重國內學術研究實際需求和本土特征的基礎上,科學參考國際權威搜索機構的評價數(shù)據(jù),開展中國期刊國際學術影響力的科學研究?!?/p>
“評價研究機構在湯森路透的支持和配合下,首次編制了《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了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鼻迦A大學黨委副書記史宗愷教授認為,研究顯示,我國學術期刊總體上已經(jīng)在國際上產(chǎn)生一定影響,有不少刊物的影響力指標不僅可以比肩甚至超過SCI、SSCI收錄期刊。這一現(xiàn)象改變了人們對中國期刊的看法,對中國期刊走向國際的方式和途徑給出了新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