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通過提供最棒的論文支持《自然》(Nature)雜志,審稿人以其甄審慧眼提升期刊質量,而新聞評論家則揭示科學事件要義為刊物增色……正是這些努力,讓《自然》雜志的編輯們熟知最新科學技術進展,了解前沿熱點與難點……”英國《自然》雜志出版集團亞太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CEO)David Swinbanks博士在接受《科學時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David說,政府部門雖未直接為《自然》提供幫助,然而在開放獲取方面發(fā)揮了很大推動作用。一方面,為探索出版發(fā)行新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另一方面,科學作為一種知識學科,由于開放獲取模式要求論文提供者支付一定費用,而閱讀者免費獲取知識與信息,便促進了科學從傳播知識到應用知識,再到創(chuàng)造新知識的交互過程。
他舉例說,《自然》雜志出版集團于2010年4月創(chuàng)辦的新期刊《自然—交流》,即為開放獲取模式——每百篇自然科學原創(chuàng)論文與第一手資料中,有約40%可免費閱讀,其網站標有“Open”字樣。
所謂開放獲?。∣pen Access),是指科學研究信息在網絡環(huán)境中,免費供公眾自由獲取。開放獲取不僅是對商業(yè)出版機構“知識壟斷”的一種制衡,同時也試圖打破學術研究的人為壁壘。
目前,全世界的開放出版期刊正在快速增長——已有5300多種同行評議的出版期刊開放,存儲機構知識庫已超1500個。
David表示,目前世界上積極支持開放獲取的機構與組織,包括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英國研究委員會,以及英國惠康基金會等。
2002年2月,有關科學團體提出《布達佩斯開放獲取計劃》。2003年10月,德國馬普學會發(fā)起柏林會議并發(fā)布《開放獲取柏林宣言》,要求科技論文實行開放獲取——作者或版權所有人授權所有用戶,可為合理目的而下載、復制、利用、傳播作品,只要保證注明來源信息。
“開放獲取是一個新生事物”,2010年11月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在《中國科學》和《科學通報》兩刊創(chuàng)刊60周年紀念會上說:“兩刊要帶頭實踐,創(chuàng)建信息網絡時代有利于知識傳播的新模式?!?/p>
據了解,2003年12月29日,路甬祥代表中國科學家簽署了《關于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開放存取的柏林宣言》。2004年5月,路甬祥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代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簽署了《柏林宣言》。